在经历了过往几年的辉煌后,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遭遇寒冬。根据乘联会的数据,1月乘用车零售市场并不理想,同比下滑12.1%,环比更是下降31.9%。尽管新能源乘用车细分市场的销量达到74.4万辆,同比仍然增长10.5%,但在环比上却令人咋舌,下降了42.9%。这样的市场波动,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汽车销售人员。
销售岗位的红利消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,特斯拉、小米、华为等新兴品牌纷纷涌现,让消费者愈发挑剔。在这种环境下,汽车销售的薪酬结构几乎都是由固定底薪与销售提成组成。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和价格战的加剧,销售岗位的红利正逐渐消退。为了留住顾客,销售人员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常常需要谨慎而小心地询问:“您还有看其他品牌吗?”
随着销量目标的持续提高,销售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是愈加沉重。林鹏是一名极氪的销售,入行不久,他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每天,他都要打出60通有效电话,并受到举一反三的绩效考核。一位有经验的同事甚至一度付出了过高的工作成本——早上9点半上班,晚上10点下班,生活变得岌岌可危。
对于许多新能源车销售员来说,高薪的美梦已成泡影。杨斌,鸿蒙智行的一名销售,回忆起2023年底M9上市时,短短一个月他便能卖出28辆的辉煌经历时,不免叹息。如今,竞争加剧,销量大幅下滑的形势让他感到力不从心。
在这场无休无止的价格战中,2025年将是许多品牌的生死存亡之年。销售人员不仅面临着来自内部业绩考核的压力,更要逢迎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客户心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的降本增效策略无疑是对销售人员的双重压力。
虽然一些新势力如理想、蔚来能够通过调高绩效提成来留住销售人员,但也带来巨大竞争和内卷。销售人员的工资水平大大缩水,生计陷入困境。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,折射的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生态正在经历急剧变革。与老牌车企相比,新兴品牌在资源分配和薪酬结构上的不足更加明显,导致销售人员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。
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,电车销售的寒冬也许只是个别现象,但如此显著的市场波动反映出汽车销售的未来挑战,或许将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。即便如此,高压与艰辛的生活仍在继续,而销售人员又该何去何从?在诸多压力之下,如何寻求自我突破,提升销售能力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,是摆在每一个车界从业者面前的难题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