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2日,AI芯片板块暴涨,寒武纪、芯原股份等集体冲高。这场暴动的背后,绝非简单的资金炒作——从技术突破到场景扩张,从国产替代到生态重构,一场关乎AI算力未来的“突围战”正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引擎一:技术突围战——从架构到工艺的颠覆AI芯片的核心竞争力,藏在“算力密度”与“能效比”的突破里:
当寒武纪推出思元370推理一体芯片时,行业第一次看到“芯粒拼接”的魔力:采用7nm制程Chiplet技术,将不同功能模块像“乐高积木”般整合,算力飙升至256TOPS(INT8),是前代产品的倍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“模块化设计”让芯片兼具算力弹性(灵活扩展)与成本优势(无需从头流片),直接冲击海外GPU的“算力垄断”。
从寒武纪的7nm工艺,到瑞芯微、国芯科技的产品规划,7nm制程成为国产AI芯片的“新基准”:更小的晶体管间距,意味着相同功耗下算力翻倍,或相同算力下功耗大降。这不仅突破了海外技术封锁(如14nm以下制程的限制),更让国产芯片在端侧、边缘端的普及成为可能。
引擎二:场景扩张战——从云端到千行百业AI芯片不再局限于数据中心的“云端算力”,而是像水一样渗透到工业、家电、安防、终端等场景:
国芯科技瞄准工业控制智能家电两大刚需:开发集成NPU的AIMCU芯片,专攻智能电机的能耗优化(比如让工厂电机更省电、家电更智能)。
瑞芯微的端侧AIoTSoC芯片,内置自研RKNPU,主打“高效低耗”:在智能摄像头、边缘服务器等设备里,既能快速处理图像、语音等AI任务,又把功耗压到极致(比如一颗芯片带动多台设备)。这种“端侧算力普及”,直接推动AI从“云端垄断”走向“分布式爆发”。
政策驱动:半导体产业基金加码、税收优惠、“信创”政策持续推进,推动国产AI芯片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;
供应链安全:海外对高端GPU的管制(如英伟达对华限供),倒逼国内加速自主研发;
存算一体:打破“存储计算”的数据搬运瓶颈,算力再提数倍;多模态支持:同时处理图像、语音、文字等多模态数据,适配大模型升级;3nm及以下制程:突破物理极限,探索算力新边界。
云天励飞的“算法芯片”、佳都科技的“模型芯片”(关联FP8技术),正在尝试构建“底层芯片上层模型终端应用”的闭环。未来,谁能让芯片天生适配自家算法,谁就能在AI竞赛中占得先机——这不再是单一芯片的比拼,而是生态系统的战争。
市场分化:只有真正掌握“差异化技术”+“场景落地”的公司,才能穿越周期。
AI芯片的集体暴走,是技术突破、场景爆发、国产替代的共振。从寒武纪的Chiplet,到国芯科技的工业芯片,再到云天励飞的算法芯片协同,国产算力正在从“追赶”转向“差异化突围”。
这场战争的本质,是“算力自主权”的争夺——谁能在底层芯片上站稳脚跟,谁就能在未来AI产业中掌握话语权。而现在,这场突围战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「现场」钉钉CEO无招:钉钉同学们不是只有工作,也有精彩生活,回归做了这些事
上海一家餐厅半只鸡卖1999元?店方:主要食材除了鸡还有鱼翅,金钩翅占了价格大头
伊姐周日热推:电影《坏蛋联盟》;综艺《花儿与少年·同心季》......
全系配备 50mm 碳纤维动圈单元,JBL 推出三款头戴式游戏耳机新品
Sound by Bose技术加持,倍思官宣Inspire系列旗舰音频新品9月见